水出丹江口,經南陽,進平頂山,過許昌禹州,一路北上。中線工程沿線,既受水得實惠,又要保工期、保水質。
平頂山是中線渠首的第一個輸水城市,禹州因大禹治水與水結下不解之緣。監測、排查、整治、搬遷,兩地為了南水北調做出了巨大犧牲。如今中線工程通水在即,兩地也將親身感受到調水工程的實惠。
嚴把審批關,“兩高”項目一律停批
平頂山是南水北調工程最早受益的城市,總干渠在平頂山市境內全長115.53公里,從南陽方城縣進入平頂山市葉縣保安鎮,境內工程總占地5.84萬畝,其中永久占地2.4萬畝,途經葉縣、魯山、寶豐、郟縣4縣18個鄉(鎮),于郟縣安良鎮跨越蘭河后進入許昌禹州市。
中線工程在平頂山境內穿越大小河流、溝道113條,共設渡槽、涵洞、倒虹、橋梁等建筑物200余處,其中較大的交叉工程有澧河渡槽、沙河渡槽、北汝河倒虹吸工程等。
據介紹,平頂山市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平頂山段區域內建設項目實施嚴格的環境準入審批,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產生。截至目前,平頂山市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區域內無一例違規環保審批建設項目。
2013年至今,平頂山啟動了水系生態治理工程,項目總投資將達到80億元。為控制污染源,平頂山叫停了一批環保不達標企業,對高耗能、高污染的新進項目一律停批環評手續,從準入上加強監管,在門檻上設置環保“綠色柵欄”。
消除環境隱患,做好應急儲備
對轄區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一、二級水源保護區,平頂山市按國家和省、市要求進行逐一排查,查是否存在污染隱患,查所在位置是否在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區內,查所排污水是否流入保護區內,查治污設施是否運行正常;重點排查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內是否存在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按照要求,平頂山市對全市涉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4個縣18個鄉(鎮)進行了拉網式排查。據初步調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二級水源保護區與供水無關項目36家。其中,8家企業已遷建,20家企業已停產或取締,8家新建企業已取締。
平頂山市及時制定監測方案,調整監測人員,及時準確地對南水北調水質進行監測。目前已開展水溫、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氨氮4個因子的監測。從監測情況看,南水北調平頂山段水質良好。
據平頂山市環保局局長王洪軍介紹:“平頂山市把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工作列入水源地應急處理重點,結合相關部門編制南水北調水質污染應急預案。目前,應急監測、必要的物質儲備已經落實到位。”
禹州段工程征遷涉及群眾1.1萬余人
大禹曾在此治水,禹州因此得名。南水北調總干渠禹州市境內全長42.8公里,需永久占地9266畝,臨時性占地10147畝,拆遷建筑物10萬多平方米,任務量占許昌段的80%。
南水北調禹州段涉及征遷工作的群眾達1.1萬余人,共砍伐樹木7.9萬余棵,搬遷墳墓5000余座,封閉機井200眼。
韓城后屯村有一片種植國槐、廣玉蘭、女貞等價值較高的經濟林。征遷后,按國家政策每畝賠償1萬元,但市場價值每畝都在3萬元以上,后屯村群眾直接損失近300萬元。
禹州市古城鎮鐘樓村徐莊自然村屬于典型的低洼易澇村,因南水北調工程需要,有34戶居民需要搬遷安置。禹城市增加2000多萬元對徐莊自然村實施了整體后靠安置。
禹州市對臨時用地棄土場所進行了調整,通過對低洼用地及取土坑的回填,新增了2000多畝旱澇保收的良田,恢復耕地400多畝。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將每年為禹州市提供3780萬立方米優質Ⅱ級水。
神垕鎮鈞陶瓷產業發達,但鎮水廠每天供水1000噸,缺口9000噸。水價高出正常水平一倍還多。最終,神垕鎮成為南水北調工程全國唯一鄉鎮級受水單位,日供水量將達2.8萬噸。
“南水北調工程有利于緩解禹州市水資源緊缺狀況,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禹州市委書記王志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