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污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技術、經濟、社會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當前,農村環境問題不容樂觀,污染區域不斷擴大,污染源難以杜絕,加之政府重視和投入不夠,以致農村環境污染呈擴大趨勢。如果不加以治理,將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障礙。因此,在國家大力投入資金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把保護環境也提上重要位置,積極動員和協調多方力量,引入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環境保護和治理能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質量。
污染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農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不斷增加,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許多生活垃圾,甚至是有害物品就棄置于居住地周邊和田間地頭,水塘及河流中,其造成的污染,有的可以說是令人觸目驚心。
據了解,文山市總人口47.47萬人中,有60%的人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年產生量達46.1萬噸,其中:生活污水產生量45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1.1萬噸。大多數生活污水是直接滲入地下或者流入農田溝渠及河流;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為燃燒及堆肥。
由于大多數農村及集鎮基本沒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許多糞便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溝,嚴重污染了水源和環境,這也是導致農村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加之農村濕地生態系統已遭受嚴重破壞,喪失了原有水體自凈的功能,水污染越來越嚴重。而生活垃圾及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如塑料袋、廢舊電池、玻璃瓶、廢日光燈管和難降解的塑膠制品等隨意拋撒,其散發出的惡臭,不但使農村聚居點及學校周圍的空氣質量嚴重惡化,其造成的土地污染將會嚴重危及子孫后代。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如今農村的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統計數字顯示,文山市畜禽養殖規模年均達210萬頭(只)左右,糞便產生量75萬噸,除少數上規模的養殖場具備糞污處理設施外,其余養殖場(戶)所排放的糞便、污水均無任何處理。造成畜禽飼料、用藥等通過畜禽糞便污水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
農村環境的污染,不僅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身體健康,最終,通過水流、大氣和糧食、蔬菜污染等渠道,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治理意見和建議
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群眾愛護環境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農村環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種媒體,向農村干部群眾宣傳環境保護對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路子。動員家庭成員凈化、綠化、美化居住環境,使農民在創造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以求內在美與外在美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加大政府投入,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建設。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飼料、燃料轉化。對于畜牧業較發達的村寨,采用沼氣處理技術,結合改廁、改廚、改欄,綜合處理畜禽糞便和生活污水。建制鎮鎮區、有集市的鄉(鎮)政府駐地,必須安排10~15個固定垃圾投放站,其中學校旁建2~4個;行政村垃圾投放站不得少于5個。在鄉(鎮)政府駐地新建垃圾中轉站的基礎上,每個自然村建1~2個垃圾池,實行“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秸稈快速腐熟、秸稈氣化、過腹還田和機械化還田技術,實現農業資源和廢棄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推廣生活污水濕地處理模式,充分利用農村池塘、水田的自凈能力,結合農村景觀建設,開展清淤清潔、養魚養萍行動,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建議采用生活污水→化糞池→厭氧池→人工濕地經“過濾”后排放的方法進行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建設成本1戶約需費用1000元左右,但處理效果較好,建成后運行費用基本為零,使用壽命在10年以上。在畜禽糞便治理方面:在積極爭取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項目,解決養殖場糞污污染的同時,積極推行沼氣綜合利用試點,采取政府投入資金幫助修繕廢舊沼氣池、提供供氣管道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戶用沼氣池,提高其使用效益,形成畜禽糞便——沼氣池(發酵)——沼氣(解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還田還地)的循環運營模式,試點成功后全面推開。在村鎮規劃方面:加強村鎮規劃工作,將污水垃圾處理等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留有建設余地,為村莊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