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是城市環境的靈魂,沒有一個好的水環境,城市環境也不會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在多個場合強調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合肥市始終堅持污染排放做“減法”、環境改善做“加法”。隨著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全面推進,“河長制”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水環境治理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合肥模式”被廣泛傳開借鑒。一個城湖共生、人水和諧的生態宜居、美麗幸福城市正向我們走來。
一票否決
創新“河長制”支流也管到
合肥市下大力氣治理巢湖,如果水環境保護不達標,將“一票否決”;如果出現重大污染事件,必須有人對此負責,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合肥市環保局副局長張邦國表示,2014年,合肥市新增加24條支流、汊河納入河長制管理范圍。與此同時,普遍建立三級“河長制”,落實鄉鎮、村居職責,把小河道、支次溝渠納入“河長制”管理。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縱向建立三級河長體系,橫向把環保、水務、建設、城管等十余個部門納入其中。
“河長制”源于2013年,合肥市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廣實施,“河長制”明確規定了各縣(市)區、開發區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18條主要河流(飲用水源地)的“河長”,其主要職責是加強河道綜合治理、促進斷面水質改善和推進規劃項目實施等。經過一年的共同努力,“河長制”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并獲得201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創新獎。
嚴格要求 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實行“最高標準”
水環境是合肥生態環境的靈魂,湖污則城黯,湖清則城美。治理好、保護好、利用好巢湖,是合肥責無旁貸的重任。
行政區劃調整三年來,巢湖治理成效不斷顯現。合肥市突出“城湖共生”理念,按照綜合治理的思路,集中精力深挖源頭治理,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取得更大成效。為減輕入河污染負荷,合肥市對新改擴建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按照嚴于一級A的排放標準設計、建設和運營,其出水總磷、總氮、氨氮、化學需氧量濃度值不高于0.3、10、2.5、30毫克/升,達到國內污水處理廠最嚴標準。
目前朱磚井污水處理廠已按此標準運行,王小郢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正在驗收。年內合肥市還將完工經開區三期(10萬噸/日)、近期開工建設十五里河三期(10萬噸/日)、小倉房二期(10萬噸/日)、西部組團(10萬噸/日)等污水處理廠,環巢湖3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8萬噸/日)全面開工建設,將實現設施+管網+濕地“三配套”。
預計到2015年底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0萬噸/日,年新增污水管網200公里。在肥西、肥東等6縣(市)區9鎮61個行政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含集中與分散)53套、雨污水管網60余公里。
一河一策 對重污染河流“下狠手”
“一河一策”,合肥形成了水環境治理“合肥模式”。按照分級管理要求,市級制定了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重污染河流達標治理方案,縣(市)區級組織對本級河道調查并制定“一河一策”,明確綜合整治措施、工程推進措施、長效管理及時間安排等。這樣一來,每一條河流都有相應的對策和標準。
南淝河綜合治理目標要求2020年水質達到Ⅴ類水標準;十五里河、派河的綜合治理目標要求2015年水質達到Ⅴ類水標準,2020年水質達到Ⅳ類水標準。其中,南淝河具體提出了54個水質改善工程項目,十五里河提出了19個水質改善工程項目,派河提出了39個具體水質改善工程項目。
合肥市針對巢湖藍藻水華開展監測預警,在湖區布置了12個測點,每兩日對巢湖水質開展應急監測。沿湖區縣(市)均成立了藍藻打撈隊,配置藍藻打撈機械化裝備,適時對西半湖濱湖新區沿岸、東半湖飲用水源地等重點區域實施近岸打撈。在塘西河入巢湖口建成藻水分離港工程,日可處理藻水混合物3360噸,年削減氮磷200噸。監測數據顯示,巢湖湖區藍藻水華面積、頻次及藻密度明顯減少。
舊貌換新顏 各入湖河流水質持續好轉
合肥市環保局數據顯示,2013年,合肥進入巢湖河流水質明顯好轉,全市列入“河長制”考核的18條河流共設置31個考核斷面(29個河流斷面和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斷面),9個達到III類水質標準,13個較去年好轉,其中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水質氨氮等指標濃度均下降30%以上。
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3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顯示,2013年巢湖湖體為輕度污染,全湖平均為輕度富營養化狀態,主要環湖河流與上年相比,水質明顯好轉;與2010年相比,湖體水質由中度富營養化狀態好轉為輕度富營養化狀態,主要污染物指標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都在下降。
各轄區河道環境亦得以改善。截至目前,包括18條主要河流(飲用水水源地),全市納入“河長制”管理的河道共103條,共整治排污口302個,通報“河長制”問題266個,完成整改212個,整改完成率79.7%。河道兩側臟亂差問題得到解決,不少河流環境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