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戈壁,如今綠樹成蔭,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日夜澆灌著金昌的萬畝環城防護林,同時由其延伸成的景觀帶成為市民游客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肅省金昌緣礦興企、因企設市,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是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長期以來,以礦山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及其相關化工產品生產為主導的重化工業,產生大量的煙氣、粉塵、固體廢棄物,導致資源消耗高、環保壓力大。如今,金昌市藍天再現,一年四季戴口罩的市民已不多見。
為了避免“礦竭城衰”,近年來,金昌市圍繞構建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社會三大體系,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現狀,不斷豐富拓展循環經濟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形成了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共生發展、科技引領支撐、園區承載聚集、機制創新保障”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打造宜居宜游生態金昌
百畝薰衣草、綠色長廊、湖光水色、情人路……讓這個工業城市增添了一抹柔情,一改原先留在人們心中刻板的形象。
金昌市環城防護林工程于2001年全面啟動,先后實施了綠色長廊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東環路綠化工程,西部防護林街景綠化工程及機場路綠化工程,共栽植各類苗木400多萬株、樹種120余種。目前建成林帶總長度達26公里,總面積達到2.3萬畝,總投入達1億多元。
金昌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侯小燕指著腳下的水渠告訴記者,這些清澈見底的林區灌溉用水其實大部分是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節約每一滴水一方面考慮金昌缺水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是循環利用的具體體現。
侯小燕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金昌人,防護林近年來防風固沙的效果明顯增強,原先春季里沙塵肆掠的天數已經明顯減少。
資源“循環模式”效益明顯
作為中國最大的鎳鈷鉑族金屬生產企業和中國第三大銅生產企業,金川集團在區域循環經濟建設中,發揮大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以其為核心金昌市形成了硫、磷、氯堿、煤、氟五大環環相扣的化工產業鏈,各類化工產品產能達到400萬噸,產值過30億元。
金昌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金川公司的下游企業,每年可消耗金川集團80萬噸的硫酸,用于生產磷酸、農用肥等;金化集團產生的燒堿又可作為金川公司鎳精煉過程中的試劑。金川集團年產20萬噸燒堿項目所生產的液氯供新川化工公司生產20萬噸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生產過程中的電石渣供金泥集團生產水泥,金泥的水泥又可供金川集團礦山充填。
據了解,金川集團目前建成并運行的循環經濟鏈有八條,具體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化工馴化經濟產業鏈,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清潔能源產業鏈,有色金屬再生利用產業鏈,以及裝備再制造產業鏈。
向西開放促貿易往來
金昌市工信委主任張杰道表示,金昌市支持企業“走出去、請進來”,重點支持金川集團公司圍繞絲綢之路國內沿線祁連山成礦帶、龍首山成礦帶開展地質研究、風險找礦和資源整合。同時,金昌將瞄準中亞地區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富集成礦區帶,爭取在中亞地區礦產資源合作開發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開通往中亞的貿易新通道,并積極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在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機械電子、醫藥以及建材等領域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