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水質決定成敗,源頭最為關鍵。9月份至今,中國經濟網南水北調報道組蹲點淅川40余天,行程一萬多公里,記錄并見證了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淅川縣全民護水的歷程。
·數字1 干渠生態綠化25000畝
渠首綠化:渠首及干渠沿線生態總綠化2.5萬畝,其中湯山、禹山和朱連山12000畝,干渠兩側及延伸部分7600畝,內鄧高速4200畝,渠首快速通道1150畝。目前已完成造林2.46萬畝,栽植各類苗木270.6萬株,有效提升了渠首及周邊生態環境。
·數字2 取締養魚網箱41729箱
取締水上餐飲及養魚網箱:取締庫區碼頭水上餐飲船19艘;拆解庫區所有養魚網箱共41729箱,涉及養殖漁民8000余戶,水產品加工戶300余戶,加工廠、水產冷庫38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26億元。
·數字3 組建專業護水隊2000人
清漂護水:組建了2000人的城區河流及庫區重點部位護水隊、環庫鄉鎮護水隊、庫區水面護水隊、基層民兵護水隊及護水執法隊5支專業護水隊伍;一支30余人的專業清漂隊分行段、劃區域對水上漂浮物堅持每天常態化巡查,每天下水大小清漂船只15艘。
·數字4 開發荒山荒坡190000畝
發展生態農業:開發荒山荒坡19萬畝,已有36家企業“扎堆”當地發展生態農業,投資總額達20多億元;全縣已種植金銀花3萬畝,新建茶園3.6萬畝。
·數字5 年處理廢水能力474萬噸
庫區生態環境治理:建成治污設施160臺(套),年處理廢水474萬噸、廢渣5.2萬噸,對境內19條河流進行了有效治理;投資5億多元建設城區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以及各鄉鎮街道辦污水處理廠各項目約27個,輻射全部庫區15個鄉鎮。
·數字6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1.3%
荒山造林:實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萬畝,封山育林12萬畝,退耕還林7.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由5年前的37.9%提高到51.3%,營造林和新造林合格面積連續6年居全省縣級第一;對庫區35萬畝消落地,實施水草帶、蘆葦帶、垂柳帶等“五帶”生態建設,庫區沿岸生態景觀帶基本形成,近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數字7 直接經濟損失累計150億
經濟損失:自2003年以來,淅川縣關停并轉350家冶煉、化工等企業;拒絕40多個大型項目上馬;10年累計經濟損失達150億元,縣財政收入為此一度下滑40%。
·數字8 水質穩定在國家II類以上
水質監測:自2007年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啟用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二類以上標準,總氮含量6年來下降了60%,高錳酸鹽含量已接近一類水質標準;渠首環境應急中心和新增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將承擔庫區109項水質監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