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規定“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然而佛山市順德區的飲水河、飲用水取水點附近,就是排污口,重金屬超標百倍的污水直排飲水河道,幾十家無牌無證的“黑電解廠”日夜排污,數十萬居民飲水安全受威脅。雖然居民們不斷投訴,但這些黑廠卻是屢告不倒,黑廠的背后竟是環保部門在想盡辦法“解釋”,成了黑廠排污的“辯護人”。
對于這篇報道,不知當地環保部門作何感想?估計他們會心生委屈,會說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進一步追問你的委屈何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會三緘其口,或者干脆指責媒體記者“你根本不懂我們的行政管理程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倒不是筆者主觀臆測,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環境污染問題,拿環保部門問責,基本上是白費功夫,就好像物價局,經它手定的漲價規則再怎么不得人心,他們都會說“許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決定得了的”。
想起另外一件事兒:某單位準備接收大學實習生,有人擔心會暴露本單位、本系統的“問題”。會暴露什么問題呢?居然連不經世事的學生都怕?
其實,這里邊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秘密。就環境污染來說,說白了,環保部門是沒有多少話事權的。拿順德這單事兒來說吧,當地是國內不銹鋼盆具的重要生產基地,大量的產品需要“堿洗、磨砂、拋光、電解”等表面處理工序。沿岸工業區已分別“誕生”眾多“無牌無證”的黑廠,這些工序每個環節都會產生酸堿污染,形成了“污染生產鏈”。
生產鏈就是利益鏈,能擺在桌面上的利益就是稅收,這塊利益可是一些地方政府需要力保的,你環保部門的口糧也是要從這一塊當中出的,所以期望環保部門自砸飯碗甚至是砸上司的飯碗,是行不通的。至于這條利益鏈會不會伸出一節到見不得光亮的地方去,這恐怕不是媒體能說的事兒,一般要勞煩紀委去查。就算掌握了廠家污染排放的證據,環保部門也得等到上邊的示下,才能決定是不是去查辦。
這一回媒體的功課做得挺足,記者在一些下水道中隨機取樣,經權威機構檢測,污水中“鉻、鎳、銅”分別超標達幾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發現有數家排污黑廠,其中一家占地數千平方米的無牌無證電解廠,每天趁工休時間,通過廁所下水道排放污水。這些證據至少可以證明,在當地環保部門這個層面,他們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
拿環保部門問責很容易,環保部門的上司完全可以用拖出孩子當眾打的姿態來問責。孩子被打得哇哇叫,但一句大實話是打落門牙都要往肚里吞的:“這些事兒還不是你讓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