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揚州市環保局監控中心,只見工作人員輕擊電腦,為記者打開屏幕上的“揚州環境地理信息系統”。點擊“污染源”模塊中的“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便可以看到揚州市 “六圩污水處理廠”中許多橙色和綠色的箭頭。
“這些箭頭是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的‘路線圖’,通過這個‘路線圖’就可以直觀地了解污水處理的流程。”揚州市環保局監控中心副主任刁勁輝告訴記者,“移動鼠標,點擊圖上的‘水龍頭’圖標,便可以顯示化學需氧量為26mg/L,這是污水處理廠的實時數據。”
2009年,揚州市環保局開始啟動環保科學監管體系建設,這一體系的建設旨在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來提升環保的監管能力,這其中信息化是重中之重。當環保局行政辦公和相關業務電子化之后,需要有一個載體把涉及環保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行整合,于是地理信息系統應運而生。“就像廚師做菜,現在一道道菜都做好了,還需要把它們都放到一張桌子上去。”刁勁輝形象地比喻說,“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就好比這張桌子,有了這張桌子,公眾、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政府相關部門都可以到這里來獲取相關信息。”
■海量信息從何而來?
集成11個需求模塊,在地圖上將環保專業數據制成專題圖層
在“揚州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中,記者看到這套系統集成了污染源、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土壤與生態、固廢管理、輻射管理、建設項目、機動車排氣、綜合分析、模型分析共11個模塊。
這11個模塊實際上是在地圖之上將揚州環保的專業數據制作成專題圖層。“在這11個模塊中,污染源、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是建設的重點,我們完成了數據上圖的過程后,再把環境保護相關的污染源數據、環境質量數據在地圖上以可視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比枯燥的數據更有意義,也更容易讓人看懂,更重要的是可以將11個模塊的數據在地圖上進行集中立體的展現。”刁勁輝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污染源模塊下又分了8個子模塊,刁勁輝選中“國控”子模塊,隨即揚州市32個國控污染源就全部在地圖上顯示出來。選中“揚農化工有限公司”,企業的詳細信息一目了然,“周邊分析”一項就可以看到這家企業的環境統計數據,排污申報數據、污染源普查數據、排污收費數據、自動監控數據等信息。除此之外,系統還可以根據范圍設置選項,查看設定的范圍內是否有居民區、學校、醫院及飲用水源,可以便捷地了解周圍環境的地理空間位置關系。
除了查看國控污染源,還可以通過“污染源分析”子模塊對不同年份的化學需氧量排放情況進行對比,通過分析還可以進行排名。刁勁輝隨即給記者現場演示了一番,根據2010年的環保數據進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對比,系統可以直接列出前10名的企業。
目前,全市安裝在線監控裝置的96家企業都在地圖上進行了標識,隨意點擊一家企業,可以看到企業實時排放情況,小時數據、日數據都可以隨時查看。目前,這一系統已經集成8200萬條數據。
■數據和空間地理如何匹配?統一數據出口,地圖均由政府發布和管理
80%的環保數據是與空間相關聯的,如何實現環保數據和空間地理精確匹配?精準的地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在“揚州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右上角,有“揚州矢量圖”和“揚州影像圖”兩個標簽,刁勁輝介紹說,“揚州矢量圖”是依托江蘇省環保廳1831項目,通過全省環保專網調取江蘇省測繪工程院地圖。“揚州影像圖”是依托揚州市政府“揚州空間地理框架”項目,由揚州市國土局提供基礎地理影像,“揚州影像圖”的分辨率可以達到5厘米,路上的車輛、行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地圖是環境地理信息最基礎的問題,采用多底圖可以保證地圖來源的穩定性。“這兩幅地圖都由政府發布和運營,環保局的地理信息系統直接從網上進行調取。”刁勁輝介紹說。這種模式優化了資源利用,不僅解決了基礎數據的來源問題,統一了數據來源,同時也集約了資源,避免了資源浪費。
在刁勁輝看來,地圖的維護更新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而江蘇環保“1831項目”和市政府相關項目將地圖共享后,恰好就解決了地圖的維護更新問題。通過每兩年一次的更新維護,可以確保地圖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揚州的地理信息系統與兩個項目之間還實現了信息共享,其提供基礎的地圖信息,揚州市環保局則在地圖之上進行開發,制作揚州環保的專題圖層,做好的專題圖層又可以共享給1831項目,也共享給市政府的“智慧城市”中的“智慧環保”項目,取得了三方共贏的效果。
■地理信息怎樣助力環境管理?
提供可視化的數據表達和技術支撐,使環保決策更科學
“揚州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看似功能強大,但它究竟可以做什么?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一方面實現了數據的可視化表達,可以讓環境管理工作人員從紛繁蕪雜的數據中抓住重點和要點;另一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撐,系統可以從宏觀上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而了解這些數據背后的成因。
實質上,環境地理信息系統最終的作用是輔助管理、輔助決策。“環境地理信息系統體現了‘信息強環保’的理念,使環保管理的手段更強大,決策更科學,情況掌握更透徹。將所有的信息都集成在這個系統中,每個人、每個部門都可以各取所需。”刁勁輝解釋說。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如何輔助管理和決策呢?在眾多模塊中,揚州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專門設立了“建設項目”模塊,這個模塊主要服務于建設項目審批。環保部門在進行項目審批時,首先關注的是衛生防護距離。刁勁輝在地圖上隨意選擇一個地塊,作為即將要進行開發建設的土地,設定50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立即顯示有一個居民小區在500米范圍之內,通過這個模塊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建設項目周圍有無環境敏感目標,包括學校、醫院、居民區、飲用水水源地等,可以很直觀地判斷這個項目能否在這里建設,對項目選址是一種輔助決策作用。
“以前,由于沒有系統的支撐,每次新批項目,首先要派工作人員到現場實地查看,現在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項目審批人員可以足不出戶在電腦前看到項目的位置,對于周邊的環境敏感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再去現場只是去進行核實。這樣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刁勁輝告訴記者。
知多少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簡稱EGIS) 是收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它是GIS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延伸,是GIS技術與環境監測技術、環境管理技術等各種環境信息分析和處理技術的集成。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 是隨著地理科學、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興技術,是一個能夠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視化輸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GIS在環境保護方面有多項應用,比如環境監測,環境應急預警預報、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等。廣東省利用GIS技術開發了東深流域水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直觀顯示和分析東深流域水環境現狀、污染源分布、水環境質量評價, 追蹤污染物來源。并可結合數字地圖查詢歷年監測數據及各種統計數據, 進行空間分析(如緩沖區查詢與分析)、輔助決策(容量計算及污染狀況的預測)。青海省遙感中心將GIS、RS、GPS簡稱“3S”技術運用到青海湖環湖重點區域調查上, 快速查清了這一區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現狀, 建立了生態環境數據庫和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為政府規劃決策、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提供了寶貴資料。
■相關鏈接
青海應急地理信息系統試運行
由青海省應急管理辦公室和青海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建成的青海省公共應急地理信息系統日前投入試運行。
這一系統以多尺度的基礎地理數據和應急專題數據為基礎,從應急處置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建設,通過分析、歸納各類突發事件的一般處置流程,結合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流程再造,形成了系統的核心處置流程,從而為突發應急事件提供科學動態分析、判斷、預測與危險性評價,實現政府部門的快速應急決策和指揮、服務。
這一系統不僅凸顯了地理信息在政府管理決策中的作用,也為下一步青海省公共應急服務平臺的建設積累了經驗,奠定了技術和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