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有草,有彎曲的小道,錯落有致的景觀——在臨海市小芝鎮大來岙村,一個一萬多平方米的生態湖已經形成,它相當于一個大型污水處理池,對上游25平方公里,9個村莊產生的各類污水進行凈化。
根據省委部署要求,臨海要在3年內完成721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僅今年需完成241個村,是全省治理任務最重的縣級市之一。該市把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作為推進“五水共治”的“一號工程”,掀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熱潮。
用腳步丈量的設計圖
在永豐鎮赤繆街村,村集體排污管道的位置、走向以及污水治理覆蓋情況、模式、類別,甚至村內每排房屋的屋主姓名、排污方向等,都在設計圖上被詳細標注。
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在千家萬戶,如何在生活習慣、地理環境都千差萬別的721個行政村分類做好治理,臨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指揮部可謂動足了腦筋。
為避免“紙上談兵”,指揮部組織工作人員用腳步丈量實情,明確了每個村終端設備的處理模式、工藝以及規模,每一戶的接入管道的長度、坡度和覆土深度。
為保證工程設計科學合理,指揮部通過統一公開招投標,入圍12家具有環境工程污水專項或市政工程排水專項乙級及以上資質的設計單位。
為防止低劣材料進入工程,指揮部嚴格選材,確保終端處理設施等主體工程的使用壽命在20年以上,管網等隱藏工程的使用壽命在30年以上。
“這是事關長遠的隱蔽工程,也是良心工程,絕對不能‘皮尺一拉、工程上馬’。”即便設計關口已如此“苛刻”,指揮部工程監督科和技術指導科仍不放心,科室全員出動,與19個鎮街就設計圖紙面對面交流對接。
用生態繪成的實景圖
以前在農村,村民們做飯、洗衣等產生的生活污水,往往直接隨地亂潑灑。當記者來到小芝鎮溪下村村民楊大爺屋外,幾根白色的塑膠管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楊大爺指著地上一根根塑料管,熱心地向我們介紹,它們分別是洗滌污水管、戶廁污水管、廚余污水管和雨水管。
村黨支部書記郭華龍告訴記者,溪下村所有的生活污水通過分類進入生態處理池厭氧反應后,再流入濕地池,經過砂石過濾,植物吸收,出水可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都接上了這種白色塑膠管,日處理污水20多噸的厭氧處理池也已經完工,以前房前屋后污水橫流的現象早已不見。
從“工業興鎮”轉變為“生態立鎮”,小芝鎮通過人工生態體系,呈現出一幅生態浮島花香四溢,清波蕩漾水鳥翔空的自然生態景觀,成為臨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樣板圖”。
用決心凝成的作戰圖
3年內安排10.1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求全面完成721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5年內計劃投資38億元新建15個污水處理廠,確保全市生活污水達到規定排放標準。
基數大、底子薄、治理條件復雜……站在決勝關口,在今年3月該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會上,臺州市委常委、臨海市委書記柯昕野強調,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區域負責的態度,真抓實干,干出成效。
為加快工程進度,臨海統一開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各環節均已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期限,從項目立項到招投標結束僅用了26天,審批時間縮減了2/3。
目前,臨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域總體規劃編制已全面完成,市鎮兩級全部制定了作戰圖、項目進度圖和任務分解表。第一批實施的241個村已全部完成施工圖的設計和審核,臨海亦成功入圍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省補資金競爭性分配第一批縣(市、區)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