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如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亟待破題。2014年5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指出,要把治理大氣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強調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
可見,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抓手。而客觀認識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科學決策其措施途徑,是當前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區域環保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對于扎實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生態環保形勢嚴峻
綜觀京津冀區域全局,其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任重而道遠。
一是京津冀的資源約束性。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緊缺、土地資源后備不足的約束作用十分明顯。根據規劃,2015年南水北調進京水量將達10億立方米,全年水資源供給量為36.8億立方米,按照常住人口2018.6萬人計算,北京市人均水資源供給量為182.3立方米。天津市如果通過合理配置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兩大外調水源,增加供給量8億立方米,全年供給總量增加31.1億立方米,按2011年常住人口1354.58萬人計算,天津市人均水資源供給量為229.59立方米。京津兩個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均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此外,京津兩市人均耕地僅為0.17畝、0.83畝,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8畝;河北省7個環京津城市的人均耕地為1.33畝,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京津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很高,未利用土地比例分別為12.63%、7.39%,大多屬于難利用土地,可開發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二是京津冀的環境污染嚴重性。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強,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不斷改善,但是,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北京、天津2011年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分別為114微克/立方米和93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據北京市監測中心數據,北京市2013年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的1倍多。
水污染局面依然非常嚴重。根據北京市2012環境狀況公報,北京市全年監測五大水系河段、湖泊及水庫中,劣V類水質的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42.1%,湖泊占監測水面面積的14.6%,水庫占監測總庫容的9.2%;中度及重度富營養湖泊占45.5%。
三是京津冀的生態脆弱限制性。京津冀地處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前緣,主體為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典型的生態過渡區,其生態壓力已臨近或超過生態系統承受閾值。土地沙化、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土地資源保護迫在眉睫;生物棲息地受到嚴重干擾,本地鄉土物種消失,以非鄉土物種為主的園林綠化使生態系統單一,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地質災害易發、頻發,限制了城市發展和布局。
四是京津冀的生態關系模糊性、行政分割制約性。不同行政區的城市,同一自然單元分屬不同行政區(如跨行政區流域的上中下游),鄰近不同地形地貌單元(如山區與平原之間),同受某自然災害影響的不同行政區(如沙塵、洪水影響的城市),這些區域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的生態關系。而長期以來,京津冀各自為政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使京津冀內部在資源利用、產業配置、城鎮體系規劃等方面沒有形成較好的區域合作和地域分工格局,缺乏跨行政區的統一規劃,不重視自然生態系統建設,京津冀區域內部行政協調難度較大。
完善京津冀環保一體化建議
京津冀加強生態系統修復與維護、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已是當務之急。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來促進形成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格局。
首先,建立生態文明聯盟機制機構,促進區域一體化。生態系統修復維護、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等是以自然地域單元為基底的,遵循的是自然規律和自然邊界。而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態、地理、社會、經濟等學科領域,與國土、市政、水利、環保、林業、規劃等部門直接相關。京津冀是一個特殊的地域單元,按照現行行政分割很難統籌各行政部門及各方面的建設。當前,應在京津冀首都經濟圈規劃出臺前,先行理順行政管理關系和體制,可學習國外跨區域管理模式,建立生態文明聯盟機制機構。這一機構專門負責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及與生態文明建設直接相關的專項規劃。此外,還負責各行政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中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協調與監管,負責組織修改和完善資源、環境法律法規等。
其次,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資源的約束性是京津冀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障礙,資源節約利用與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在當今知識經濟發展條件變化和促進下,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不斷作用于資源系統,不斷深化和拓展資源系統構成要素。當前,可根據資源性質和用途來建立京津冀資源共享平臺,尤其是淡水資源、耕地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等應優先進入資源共享平臺,在生態文明聯盟委員會領導下,統一規劃、利用及保護,努力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提高京津冀資源承載能力。
第三,做好生態空間規劃,全面加強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京津冀地區生態系統脆弱,環境質量較差,生態系統維護和環境質量改善已迫在眉睫。做好生態空間規劃,全面加強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應盡快編制京津冀生態空間規劃,從京津冀區域整體上編制包含綠色生態空間、其他生態空間及農業空間在內的生態空間規劃,統一劃分生態用地,依法分類分級確定生態控制線,劃分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育空間,組建京津冀生態保育空間結構,并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實現國土空間的全覆蓋生態化管理,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物質承載基礎。
第四,增強生態行為調控能力,提高綠色發展能力。生態退化、資源環境問題是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及消費方式所致,是人類生產、生活行為不遵循生態規律的結果,實質是生態行為問題。調控生態行為、提高綠色發展能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政府要著力增強生態行為調控能力,就應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重點研發利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技術產品及工藝設計,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增大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加快推動綠色轉型。應加大力度推進大區域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低碳建筑、綠色社區建設,為綠色發展奠定設施基礎。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尤其是加快推進水資源、土壤資源及大氣污染的治理,促進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質量改善。加大生態保護和綠色消費宣傳力度,全社會共同參與,改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費模式,推廣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
第五,加大生態關系研究投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系統完善、切實可行的生態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是跨行政區域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應進一步深化研究京津冀生態系統演替機理、環境演變趨勢等研究,對其生態供給能力、資源承載動態變化、環境質量改善等有客觀準確的認識。組織研究京津冀生態關系,尤其是科學把握行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山區平原之間、上下游之間的生態關系,明確生態產品供給、生態文化服務、生態危害影響的區域生態意義,對自然資源產品供給、景觀生態等進行區域劃界,結合生態空間規劃,繪制生態服務分類圖。組織進行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構建京津冀生態服務價值分類體系,結合既有的生態補償實踐經驗及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生態補償分區分類標準體系。此外,在生態關系研究基礎上,進行產權界定、補償主體識別、補償類型劃分及補償方式選擇等,建立京津冀全覆蓋的分區分類生態補償體系。在京津冀生態文明聯盟機制機構建立基礎上,加快完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協調聯合各部門,注重效率與公平,切實將不同方式的補償落實到發揮不同生態意義的生態區域,保障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